一、底層邏輯
光伏這個行業,十年前大家都知道它有前途,段永平也買過它,行業也出了幾個首富,但是這個行業相當坎坷,腥風血雨一晃十年了,現在才最終走出來了,標志就是光伏的電可以平價上網了。
行業正在開始極大增長,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個感受不深,只知道光伏電比傳統能源便宜了,所以要大增長了,沒有深刻感受到這個厲害。所以我要先講講這個,才便于理解一些推論,先講原理,再推論,這是理工科的思維。
進入19年后,組件1.5元/W的時候,我算了下投資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在中國已經很容易達到12%了,光伏電站運行20年內,沒有補貼的IRR=12%!這是什么意思?意思差不多是你有每年12%的無風險收益,部分項目甚至達到了18%。光伏電站運行起來,風險是很小的,簽20年電網合同,也不需要原材料、人工、管理等大波動。你建個房子出租,還不知道會不會沒租客,租金會不會降呢對吧?
大家知道投資基本就看十年期國債,認為這個是無風險收益的標桿,債市、股市、理財等等一切都受這個十年期國債的影響,以這個為比較基準,中上風險的投資如果能達到十年期國債收益的2倍就不錯,也就是差不多3.25%每年的2倍,6%到8%。投資接觸少的人,可以看看理財產品,4%左右就差不多了現在。保險公司或者銀行投資個光伏電站,每年掙12%,然后給你4.5%,你還屁顛屁顛的會買,他們會有無窮多的錢建光伏電站。
那些自忖主業水平不高的企業,也搞一大堆光伏電站,以后有持續的現金流吊著。這比某個著名企業靠自己超市吊現金流要牛逼多了。你們自忖投資股票,這20年內年化收益有多少才能匹敵這個無風險的IRR12%?100萬等貸款還款期過了,你剩下12年每年可以拿到33萬到40多萬(看不懂這個的多學習)。有這個養老誰喜歡來股市?
對于企業來講,光伏電站很容易建,光伏電站的產品基本還看不到市場飽和問題。火電賺錢的時候,一般人還建不了火電,但是光伏容易,建光伏要不了多大資質,3個月就搞定。一算賬有錢賺能立馬找地開搞(簡化了申報、找地、電力接入等描述,但是總之比火電容易百倍)。
資本都是逐利的,誰能拒絕這個誘惑?18年的時候,石化+核電新增裝機量加起來都比不過光伏的新增裝機了,今年組件從18年的3元多降到1.4元了,想想是什么情況?以前隆基的鐘總說:全球電力25%用光伏的話,十年之內光伏電站每年新增就要達到1000GW,是現在的8倍多。現在看估計6年之內可以達成。
2020年供求極大失衡,先是疫情、現在又是硅料,但是理性的人可以看到更多東西。
二、組件環節
組件這個環節,以前最沒技術含量、利潤最低、產品同質,以前每年就5%以內的利潤率,常常只有2%的利潤,傳統大廠都在海外上市,估值又低融不到資,負債奇高。
17年以后這個環節變化很快,什么5BB、9BB、疊焊、拼片、高密度封裝、雙面雙波等等小技術浪涌,使得小廠迅速關門,以前傳統大廠也不一定跟的住節奏,像晶澳現在還以5BB為主。17年以前的組件產線,很多已經改不了后面的技術了,新的產線投資資金門檻高了80%,傳統大廠比如天合、晶科、晶澳等,哪個不是有4/5GW的產線廢了武功?但是他們負債本來就很高,很難處理這些老產線,二三線組件廠家想想什么處境?新大廠如隆基樂葉財大氣粗,以前沒有很大的組件產能,去年把17年以前的老組件產線便宜賣了,做了1個多億的資產減值。
上面說的什么?產業門檻提高、產業集中。現在基本有共識,組件以后就剩下十來家主要玩家,前五玩家占一大半市場,前三玩家占一半市場。前三玩家必有隆基和晶科,剩下一個會是誰呢,還看不清楚,天合和晶澳的希望最大。
19年底組件還要1.9元到2元,由于疫情,短短四五個月價格就跌倒1.4這個檔次了,這是由于供需極度失衡。上面我已經做了原理邏輯分析了,組件供需平衡后,我估計組件價格會在1.5元到1.7元之間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組件環節會逐漸有豐厚的利潤,低于1.5元需求會瘋,供給跟不上這么瘋。上面說了產業集中和利潤回升這兩個問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其實組件這個環節比較特殊,還自帶一點To C屬性,渠道是個重要附屬物,大格局已定后,小企業以后想翻身很難了。組件環節集中后,手握終端市場,對上的話語權會提高。
三、電池環節
電池環節傳統上會被組件大廠向上延伸,目前純電池廠家(無組件)主要就是通威和愛旭,但是組件產能最大的卻不是他們,而是隆基。
電池效率以前晶澳是王者,可惜它給的待遇不好,成了業界的電池黃埔軍校,以前是天合晶澳,現在是隆基和晶科輪流引領效率。
電池的成本,去年是通威是獨一檔的王者,現在它和第二檔的差距縮小了很多,隆基號稱和它差不多了。電池環節的成本主要是靠設備的先進、產能的規模,而不是靠制造業的精細管理,尷尬吧。當然通威在飼料行業的精細管理經驗極大的幫助了它。
電池有人說這個環節利潤低、技術更新快,是個“垃圾環節”,希望技術更新慢點,我不同意,這是不懂商業規律。19年的時候,通威和隆基都表示過,一條電池產線是2年多一點回本,這個環節只是利潤率低,利潤并不低的,要知道一般制造業是8年回本的。而且所有有電池的公司都在飛快擴產電池產能,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電池一投就是整個產線,所以會偶爾過剩。
電池環節我不認為會很出彩,上有高度集中的硅片環節,下游越來越集中的組件環節,而且下游的組件廠都有自己龐大的電池產能,這個環節能量產的技術大家也差不遠,怎么能出彩?
但是錢還是會賺的。但是電池面臨的大風險是最大的,鈣鈦礦等技術可能會徹底顛覆這個環節。
四、硅片環節
從硅片往上,安全性就越高,因為硅基還不能被覆滅,鈣鈦礦HIT等都是對硅基的補充,沒有大的風險。硅片這個環節,是集中度最高,門檻最高的環節,目前是雙寡頭:隆基和中環,以后可能會隆基獨大。硅片隆基有絕對的優勢,可能2年內優勢還趕不上。
一是傳統工藝參數經驗很多,研發力量很強,比如CCZ協鑫是買的,中環是和協鑫合作辦廠得到一些的,但是隆基是自己研發的;比如氣體回收,今年炒的還沒火起來,才知道隆基4年前就氣體回收了,19年隆基的非硅成本0.85的時候,中環、晶科一個是1一個是1.05。現在隆基已經不公布具體多少了,它自己說已經接近極限了。
二是摻嫁這個工藝,好像只有晶澳和隆基向越信拿了專利,前者是買后者是互相授信,越信的主要摻嫁專利在大部分地區到期,還有其他摻嫁專利沒過期。國內摻嫁一共24個專利,隆基獨占18個專利,數字可能不精確,但是大概是這么樣子了。
三是隆基的供應線是自己獨有的,控制系統也是自己的,它的老爐子折舊完了的,改改還能用,據公布的數字比其他廠家的新爐子差距10%以內,新爐子超過同行的新爐子。
你看今年,疫情的時候,有新玩家進來,隆基的硅片面臨競爭,比二線同行貴2毛,成本還低2毛,一直降價降到新玩家不跟降了,據我計算還有26%的毛利;硅料供給出問題的時候,隆基直接剛性漲價,把漲價傳導下游(我覺得這個才是合理的,漲到需求縮下來,等新疆的硅料解決),想想多可怕。但是硅片差距以后應該會縮小。
由于整個行業飛速增長,硅片環節只要隆基擴產到適度過剩,其他玩家想過好日子是比較難的。估計隆基的利潤率也會降下來,凈利潤15%已經在制造業很好了,制造業量大周轉快。
五、硅料環節
硅料這個環節,自從國內改良西門子法突破后,就沒有大的技術門檻了,只是擴產周期比較長,兩年多三年吧,所以彈性小。最近硅料緊缺,漲的很高,但是我認為是短期現象,把需求降下來價格就平衡下來了。關于硅料我在駁治雨的一文中說的比較多,這里不多說了。
有人幻想硅料會漲起來一去不復返,我認為不會的。上半年硅片大戰,把硅料壓的只有2家滿產,其余或減產或檢修,有的還永久停工,可以看到目前地位差別。硅料200GW的總產能,永久停了一部分,但是陸續開個150GW還是開的起來的,明年雖然行業飛增,但是150/60GW就差不多了,沒有什么缺口,2021年底新產能就開出來了,硅料搞不好會進入永久的安靜期。硅料屬于大化工,利潤也一般,其他環節很少會往上延伸到這個環節。
六、輔材和設備
不可否認有些東西會有階段性機會,比如玻璃(建立在時間差上面),還有些有更安全的增長,比如EVA/POE(建立在過剩、微利上面)。但是光伏的輔材、設備沒有比較難的東西,沒有什么門檻性強的,而且光伏主線已經是在行業還沒有進入平穩期就已經決出來了大玩家,這些支線很難有長期的大機會,很難有超越主線的長期機會。
讀一讀日本金剛線的故事就知道了,光伏主線廠家很容易扶持一家對手出來。
想要拜托國家能源對進口的依賴,那就必須發展自己的能源替代之路,光伏、氫能源、鋰電甚至還有其他在研究的項目,誰能更快完成布局、更精準的找到運用場景,誰就能落地生根,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端,所有行業都在多方探索,國家對各類能源的扶持,即拉動了國內大循環,更是給各行業的探索之路助力。所以光伏即將迎來大爆發這種說法太絕對,能不能迎來大爆發,要看在技術瓶頸的突破上能走多遠,是否更快的完成大格局運用布局。
已經爆發過了。即將迎來的是持續爆發,能否持續,要看儲能技術的發展,光伏雖然屬于新能源,但發電的穩定性相比熱電,核電要差。如果儲能技術沒有突破,持續大爆發可能性要大打折扣。